别再埋怨种子,你是那片肥沃的土壤吗?

原创:若空

儿童的行为,出于天性,也因环境而改变,所以孔融会让梨。

——鲁迅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什么样的土壤可以培育出智慧的好孩子是我们每个家庭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天,肯德基的餐厅里三个妈妈带着年龄相仿的三个孩子一起用餐。当点好的餐上来后,小女孩第一个吃起来,看她一下接一下地舔着手中的甜筒,另一只手不停的拿薯条吃着,样子很是享受。

再看旁边的两个男孩子,其中一个拿着手中的甜筒问她的妈妈说: “妈妈你吃。”妈妈说:“你吃吧,我不吃。”这个孩子就开心的吃起来了。另一个男孩子也拿着甜筒给妈妈吃,得到的答复同样是“你吃吧,妈妈不吃。”然而这个男孩子却说:“妈妈你吃一口尝尝,可好吃了,你尝尝。”孩子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妈妈,终于妈妈拗不过孩子吃了一小口,孩子还不满意要妈妈吃一大口,这样男孩子才自己吃起来。

生活中很平常的一幕,折射出家庭的不同环境教育出不同的孩子,他们拥有不同的智慧。 

孟子三岁丧父,母亲把他抚养成人。据说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经常跟着出殡的人看热闹,还模仿人家挖坑埋死人。孟母看了,觉得这个地方对孟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就搬了家。第二次搬到一个市场旁边,孟子就学商贩叫卖,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也不好,就又带着孟子搬了家。这次搬到一个学校旁边,孟子就跟着读书识字,学习礼节。孟母这才安下心来。

由此可见,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有多大,儿童时期的环境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兴趣和择业方向。由于孟母的教导,孟子孝顺、正直而刚强。母亲的关爱,让他感到,孝顺是最重要的。奉养双亲不仅要使其衣食无忧,还要给其精神上的安慰。从中也看出孟母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正值刚强的母亲。身为母亲的我明白教育孩子应该教给孩子方法,而不是去替孩子处理或善后。

一次,我被老师告知孩子在学校打架了,脖子上被另一个孩子抠了一块肉,本以为是要叫家长,结果出乎意料:是打架事件中儿子的善良感动了老师,老师特意问我如何教出这样的好孩子!

这源于我们是一个佛化家庭,孩子从小就恭闻住世佛陀的法音,耳濡目染到与人为善,明信因果。作为家长的我们,也从点滴注意自己的行为、修养,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引导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处理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标准、判断对错的观念。

儿子在一次班委选举时,老师示意让他竞选班长,他却只想当副班长,我好奇的问为什么?儿子说:“我当了班长,以前的班长就会被撤职,那他必定没面子会很不高兴,而他的好朋友也会为他报不平,这样我当上班长也是不好管理,我管不好就说明我的能力不行,倒不如我先当个副班长协助班长做事,大家慢慢习惯了,我也确实做的好,自然的成了班长,大家都没有意见的好。” 我被这个13岁的孩子,有见解的一席话惊到了,能顾及考虑他人的感受,把握尺度,顺乎逻辑的事理,不偏不倚,然后去进去从而很圆满地达到目的,何尝不是智慧的体现!

相比每天忙碌于孩子各种补课中的家庭,我和孩子都多出了很多轻松快乐的时间,适当的放松也让孩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要培养孩子不断把自己的思想、心胸扩大,不断成长,为培养孩子智慧,提供优良的土壤。

正应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什么种子结什么果,佛化家庭环境培养出善良智慧的孩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和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和翻版。因为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模仿力和可塑性,他们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家庭的那片土壤才更重要!

文/若空

传播茶健康文化,倡导智慧人生理念

相关推荐

怎样才能增长福报

布施是获得福报的一个最好方法,想获得福报就应多做布施,多做慈善,帮助困难的人,供养三宝,捐助正法寺庙等等。

如何获得身心健康

佛教中的智慧恰恰可以教我们解开自己的烦恼,从因果的角度获析问题的根源,一切皆自造,唯有明信因果增益善缘,种善因,才能结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