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必须时时将心地的垢秽清除、扫除烦恼,正所谓修于内心,行之在外。他再深入思考,想到用智慧来清除内心的烦恼,“智慧”就像扫帚,“尘垢”就是烦恼。
只要心中还有自我自私的主观意识存在,就看不到真正的面目,必须心中没有任何自我的预设立场,所看到的世界才是用智慧来照见的。这种智慧是绝对透明,是超越主观和客观之上的,这叫做观照。
济公活佛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疯颠,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但确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他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好打不平,救人之命,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广为传诵。
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